近年来,天宁区兰陵街道以“红石榴家园”创建为契机,立足城区街道民族工作现状和特点,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因小见大,将民族团结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一是因地制宜增活力。街道党工委坚持党建引领为核心、“红石榴家园”为平台、统筹辖区四大片区,搭建了“114”工作体系。因地制宜推出由一个村带2-3个社区共建模式为基础,划分四大片区,打破了村、社区的区域限制,通过整合片区内人员、财力、阵地、社会资源等,健全机制,配齐队伍,统筹解决了资源整合、活动阵地、经费保障等问题。街道“红石榴家园”现有单独服务面积约100平方,合署使用面积约500平方,配有专职工作人员3名,片区专职工作人员15人,2021年以来开展各项教育服务活动23起,深受辖区少数民族居民欢迎。
二是因人而异优服务。街道充分依托丰富的社会组织资源,导入了一批优秀的服务少数民族品牌项目,以民情交流协会解民忧,以虎头鞋协会暖民心,以律师协会释民惑。民情交流协会每周定期组织辖区居民和少数民族居民“喝茶聊天”,搭建需求困难收集和解决的平台;虎头鞋协会每月定期组织辖区手工非遗爱好者、少数民族妇女、残疾人士进行虎头鞋制作培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增强少数民族和残障人士就业技能。律师志愿者协会通过开展律师进社区、普法直播、开设法律图书角,定期免费为有需要的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法律咨询等服务。
三是因势利导抓日常。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街道通过走访调研,发现辖区少数民族居民以从事餐饮个体经营的回民居多,社区开展的活动时间与工作时间冲突,空有强烈的参与意愿却无时间。为此,街道主动将团结工作从线下移到线上,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成立QQ服务群和微信群,将“红色直播间”引入到民族工作中来,“回族马氏兄弟教你学拉面”“身边的法律知识”“百家姓说党史”“传承民族文化”等多期节目将民族团结宣传融入了居民生活日常。2021年开展法律直播2期,党史学习教育直播5期,文化推荐类直播3期。同时依托“回族同胞服务队”“民族舞蹈队”、社区学校等,形成了线上线下一体化、多元化的文化互动体系。
四是因小见大促幸福。在网格走访中,街道发现部分流动少数民族居民还存在语言和生活习惯等各方面的差异,邻里交流不畅、政务办理事项不顺等情况。街道以党建品牌“民情茶座”为阵地,开辟民族“连心茶”新板块,定期组织少数民族同胞进行交流座谈,了解困难和需求,宣传解读政策。发挥“红石榴家园”的平台功能,建立问题解决协同机制,将问题反馈给网格化平台,平台交办-督办-解决-反馈-回访,形成闭环。2021年以来,街道开展各类少数民族就业培训10期,实现就业3人,协调房租减免5家,帮助协调少数民族子女入学2人次,协调解决少数民族家庭矛盾3起。
(天宁区民宗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