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庵地处江南历史文化名镇武进横林,始建于清朝宣统三年(1911年),现占地面积53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是一处小巧精致、特色鲜明的尼众道场。
一、历史沿革
相传,最初华佗庵是由笃信佛道的邑人陆三室出资建造的,因其妻体弱多病,常年卧床不起,四方求医不愈而张榜发下愿心:若得名医治愈其妻顽疾,定在邑地建庙答谢。榜文贴出数日后,有位自称神医华佗的传人揭下榜文,登门治愈了陆妻的怪病。陆家兑现承诺,建造了这座有三间殿堂的寺庵,并将华佗塑成菩萨像让百姓供奉,以弘扬其悬壶济世的菩萨精神。村民也因此称陆姓富人为“陆三室”。
民国15年(1926年),华佗庵扩建为三进三间寺庵,增建关帝殿和观音殿。在战乱中,华佗庵被毁。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庵堂仅存三间草棚,佛像全遭毁坏。
二、恢复发展
改革开放后,党的宗教方针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1995年12月,华佗庵经地方政府批准,恢复开放为尼众道场。邑人先后募集资金,逐步恢复华佗庵,先后建成华佗殿、韦驮殿、千手观音殿、释迦牟尼殿、三圣殿、玉佛殿等殿堂及客堂、斋堂、寮房等辅助设施,华佗庵面貌得到初步改变。
2001年,演莲法师开始主持庵务,她励精图治,广结善缘,在居士、信众的支持帮助下,多方募集善资,积极致力于华佗庵的建设。特别是2004年以来,演莲法师与信众们齐心协力开始第二次艰苦创业,新建了大雄宝殿、天王殿,翻建了华佗庵的原有建筑,增添了许多寺庵设施。
2009年新建的大雄宝殿新姿靓丽,为仿清式建筑,大殿七间两层,面积600平方米。殿中上层供奉的三世玉佛,每尊高4.2米、重18吨,两侧18尊玉罗汉栩栩如生。三世佛的背面供奉饰金海岛观音,全景海岛上列有大小佛像108尊,海岛两侧刻《大悲咒》全文。大雄宝殿底层为念佛堂,内塑华佗菩萨像和万尊地藏菩萨。
居中的大雄宝殿与两侧的钟楼、观音殿、鼓楼、地藏殿,整体呈“门”字形结构。在寺院东侧的墙壁上,壁画为石刻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像,其姿态妙曼,堪为一景。
华佗庵将按照建设生态寺院、文明寺院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寺院规划,努力打造星级寺院。
三、规范管理,弘法利生
演莲法师主持庵务以来,以身作则,事必躬亲,重视场所的规范管理、民主管理。虽在庵内常住的比丘尼只有二三人,仍专门成立了由法师、信众居士代表等人组成的寺院管理领导小组,开展寺院建设与管理。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华佗庵的建设与管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华佗庵重视完善寺院各项制度,尤其在财务管理方面,认真贯彻国宗局7号令,严格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聘请专职财务人员,做到分工明确、账目清楚,票据装订、归档规范。寺院的大额开支由寺管小组集体讨论决定,并定期公布财务收支状况,接受监督,真正做到民主管理财务。
法务活动安全有序。华佗庵道风纯正,在广大信众中有良好口碑,法务活动比较繁忙。十多年来,针对寺院面积不大、法务活动频繁、参加人数较多的特点,寺院加强消防、治安管理,认真落实省、市宗教部门出台的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由20余人组成义工队伍,协助寺院安全有序地开展法务活动。多次举办水陆法会、大雄宝殿落成、十八罗汉开光庆典、华严法会等大型活动,做到了如法如律、安全有序,令广大信众法喜充满,交口称赞。
慈善济世培育人才。华佗庵发扬佛教“慈悲济世”优良传统,多做利乐有情的善事,开展扶贫济困、支援灾区等慈善活动,累计捐款捐物超过15万元。多年来,寺院先后收养4名孤儿,有的孤儿从一出生就被寺院收养,收养时间最长的已有20年。演莲法师不仅含辛茹苦的哺育他们成长,还注重对其培养教育,其中两人被送到闽南佛学院读书,另两人分别在四川爱道堂、浙江弥勒佛学院读书。
佛教文化气氛浓厚。华佗庵重视佛教文化建设,演莲法师不仅自己诵读、钻研经典,还坚持讲经弘法。每周日上午,寺院组织近百居士开展讲经活动,讲解《心经》、《弥陀经》等佛教经典,用正知正见引导信众正信正行。
环境卫生整洁有序。干净整洁是华佗庵一大特色,演莲法师亲力亲为,不论寒暑,默默无闻地打扫寺院卫生。在她的带动下,寺院常住及居士也加入这一行列,大家齐心协力,使寺院始终保持干净整洁,受到信众好评。
华佗殿殿门两侧镌刻有京华承霞斋主人宗云祥题写的楹联,其联云:
华佗菩萨无限慈悲普度十方众生幸福安康
崔桥古镇重光宝刹保佑百里乡境繁荣富强
我们欣喜地看到,这正是今日华佗庵的生动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