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墅堰区有外来流动少数民族 2299 人,其中在丁堰街道的水族人员就有1300多人,且95%以上都集中居住在常丰村,因此常丰村也成为了全市有名的“贵州水族村”。近年来,戚区民宗局以此为突破,就外来少数民族人员融入与管理做了一些实践与探索。
一是以网络强化管理。完善区、街道、社区(村)三级工作网络,制定学习交流、走访、联谊、信访接待等相应的职责制度,建立社区少数民族家庭、人员电子信息台账,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相对集中的街道、村物色联络员,扩大工作网络,及时捕捉信息。与街道、社区(村)层层签订责任状,坚持齐抓共管的社会化管理模式。在街道行政服务中心设立民族事务窗口,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
二是以活动凝聚人心。开展民族宗教法制宣传月活动、举办少数民族书法展、马尾绣品艺术展等,增进本地居民与少数民族群众文化交流。邀请城管、工商、卫生等部门与清真食品业主召开座谈会,规范清真食品经营的管理。组建水族歌舞队,组织水族新市民篮球友谊赛,丰富少数民族业余生活。常州天虹纺织公司在每年的水族端节,都安排文艺节目、宴席,邀请水族家乡领导和水族员工共庆水族传统节日。组织少数民族儿童游览中华恐龙园、淹城动物园。发动民主党派人士向丁堰小学的少数民族儿童捐助1万元,购置民族文化游戏体育器材,建立“民族娃娃活动室”,关爱少数民族儿童成长。
三是以服务提升民生。投入资金850余万元,对“水族”村实施环境综合整治,改善了水族新市民生活环境。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全部接纳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子女入托、入学,与本地孩子同等教育、同等收费。联合商会、人社局、常州高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水族青年免费提供电焊工等职业技能培训。解决常州天虹纺织公司用工荒难题,区总工会、民宗、劳动等部门与贵州三都县签订用工协议,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机制,在常州天虹纺织公司建立贵州省黔南州劳务输出基地,为贵州水族青年提供了就业机会。成立常州市金凤凰水族马尾绣品有限公司,为水族妇女提供就业机会。借助《常州日报》等媒体对马尾绣品有限公司及马尾绣文化进行宣传,邀请各级领导视察,为马尾绣这个少数民族创业项目扩大影响和加快发展提供帮助。
四是以平台扩大服务。搭建“少数民族之家”、“爱心基地”、“水族人民调解室”等工作平台,与相关职能部门形成合力,司法部门组织法制讲座,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纠纷;公安局、派出所组织外来少数民族职工与女警官开展“警花驿站”活动,畅通少数民族员工利益反映渠道;妇联、计生部门为少数民族女员工免费体检、为清真拉面店业主提供卫生健康服务;民主党派、团委与困难少数民族儿童结对帮扶,为少数民族贫困家庭送温暖;工会开通维权电话,为少数民族职工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服务,与属地企业进行沟通联系,帮助少数民族工人维权。
(戚民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