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溧阳市少数民族致富奔小康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注重视下,在上级民族工作主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在市民宗局和镇(区)统战委员(民宗科员)的积极努力下,各项工作有了新的进步,特别是少数民族家庭致富奔小康项目建设形成了新的特色,取得了新的成效,主要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努力提升少数民族家庭致富奔小康项目建设的思想定位。一是市民宗局明晰思路,正确定位,坚持把少数民族家庭发展致富项目作为促进少数民族家庭增收,共享小康生活的有效途径;二是积极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少数民族家庭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勤劳致富的思想;三是依据少数民族家庭实际情况和发展愿望,帮助和指导他们在发展致富项目的选择上做到“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四是组织召开少数民族家庭致富奔小康项目建设观摩推进会,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以示范典型启发和带动更多的少数民族家庭走发展致富项目的道路。
第二,努力提升少数民族家庭致富奔小康项目建设的可行能力。一是市民宗局坚持把少数民族家庭发展致富项目作为常规性重点工作积极推动,紧抓不懈;二是不下达硬性数量指标,把发展少数民族家庭致富项目建立在少数民族家庭有自我发展愿望,且具备一定条件的基础上,坚持做到可行一个启动一个,杜绝因工作部门强行推动而可能造成的项目风险或损失;三是镇(区)统战委员(民宗科员)根据有愿望少数民族家庭的具体情况,每年初有选择地向市民宗局申报新年度项目,经市民宗局组织对项目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全市新年度启动的少数民族家庭致富项目;四是对新年度启动的项目,市民宗局及镇(区)统战委员(民宗科员)给予工作服务和一定启动资金的支持。
经多年培植,目前我市少数民族家庭致富项目已经达到20多个,初步形成了溧城“菇”、埭头“羊”、南渡“猪”、竹箦“鸡”、上兴“鹅”、戴埠“帚”、上黄“草”、社渚“鱼”一镇一品或一镇多品的少数民族家庭勤劳致富项目工作特色。
第三,努力提升少数民族家庭致富奔小康项目建设的创收水平。几年来,在市民宗局和镇(区)统战委员(民宗科员)的积极指导下,在少数民族家庭的自身努力下,我市少数民族家庭致富项目健康发展,创收能力稳步提升。根据2010年底统计,全市少数民族家庭致富项目总产值近300万元,其中:戴埠镇苗族妇女黄祥妹的“扫把加工生产和竹母经营项目”年产值50多万元;南渡镇苗族妇女梁贵萍的“养猪、养鱼项目”年产值40多万元(被评为2009年常州市少数民族创业致富能力);别桥镇黎族妇女王俊的“电器配件加工项目” 年产值40多万元;南渡镇苗族妇女杨芳的“养猪项目”年产值30多万元;溧城镇布依族妇女王家秀的“菌菇种植项目”年产值10多万元(被评为2009年常州市少数民族创业致富能力、2010年溧阳市巾帼百佳);还有竹箦镇满族妇女石萍的“养鸡项目”(被评为2009年常州市少数民族创业致富能力)、上兴镇蒙古族妇女方桂云的“养鹅项目”(被评为溧阳市“十一五”期间道德模范十佳人物)、竹箦镇布依族妇女杨翠花的“养鸡、养鱼和种植项目”、上黄镇侗族妇女张花妹的“草坪种植项目”等少数民族家庭致富项目也有较好创收。
第四,努力提升少数民族家庭致富奔小康项目建设的综合服务。一是市民宗局坚持把“扩大项目总量、提升创收能力、巩固工作成果”作为发展少数民族家庭致富项目的抓手工作,一着不让,切实抓紧抓实抓好。二是市民宗局及镇(区)统战委员(民宗科员)全心全意为少数民族家庭发展致富项目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做到在精神上予以鼓励、技术上予以指导、资金上予以支持、服务上予以保障,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在用地、用电、建房等方面的矛盾和困难,解除少数民族家庭在创业过程中的后顾之忧,增强发展信心。三是市政府每年从财政经费中下下拨10多万元用于支持少数民族家庭发展致富项目。四是从2009年起全市10个镇(区)按少数民族每户每年200元标准计提,建立镇(区)少数民族专项帮扶基金(此项工作属创新工作,国内未见过报道);市佛教协会建立了“少数民族慈善基金”,场所大型活动开展慈善捐款;江苏恒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建立了“恒通百万元少数民族光彩帮扶基金”,各项基金全部用于少数民族帮扶工作。
(溧民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