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一把扫帚,能有什么大出息?”或许大多数人都会这么想,但是,溧阳市戴埠镇松林村少数民族妇女黄祥妹却在这小小的扫帚上做出了大文章。近年来,在溧阳市委统战部、市民宗局的帮助,他们生产的扫帚在南通市场上供不应求,每年仅扫帚生意,他们就可以捧回5万元左右的利润。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看到散落在山上的许多“次竹”枝,黄祥妹心想,“是不是可以用这些次竹枝来做些什么?”刚开始扎扫帚只是为自己用用,多扎了平时也只是在本地的集市庙会上摆摆小摊,挣不了几个钱,但“山上有那么多的竹枝,而且就在家门口,自己扎,基本不需要成本。而且镇区、城区范围越来越大,需要清扫的水泥道路越修越多,要用的扫帚自然也越来越多。”经过反复地权衡着,黄祥妹夫妇慢慢地尝试着批量扫帚生产销售。
在市委统战部、民宗局鼓励和资金支持下,黄祥妹从上千把扫帚起步,到现在的年产销量达5万把;从开始找单位代销到现在的订单销售;从开始质量不是太好,老给人家打“回头票”, 他们迈过了一个又一个“坎”。目前,他们的扫把供不应求,年销售量达20多万元,雇佣村民10多人。据统计,南通市及通州区环卫所使用的所有扫帚都出自于她的“扫帚中心”,还有2个码头也正在用他的扫帚。不久前,她还接到邀请参加南通地区的清扫联谊会。黄祥妹相信,有了上级部门的扶持,通过自身的努力,她的事业一定能越干越红火,她也有信心帮助身边的少数民族姐妹共同走上富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