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7月23日
近日,兰翔社区60多岁的谭赞辉连做梦都会笑醒了,瞧他整天脸上堆着笑,乐呵呵得干啥都带劲。谭赞辉是土家族人,老伴身体不好,常年吃药,两女儿精神又都有问题,没有工作,家中总共6口人,挤在仅60平米的房子里,就靠老谭一点退休工资维持生计,尽管社区给他家办了低保,但日子总也过得紧巴巴的。“这下可好了,社区让我承包这个车库,每年多出万余元的收入,足够开销了。”见到我们,老谭显得颇为激动,“我无权无势,又没门路,这样的好事咋就真轮到我了呢?!以后,这就是我的家了。”
谭赞辉所指的“家”,以前是兰翔社区45幢旁的旧车库,这几天刚刚改造好,新车库建成后可以容纳500辆助力车、自行车。承包这个车库,除去上缴的费用,每年至少可以多余万把块收入,所以好多人都盯紧了这个“肥缺”。承包给谁呢?考虑到老谭家的困难,社区领导主动将这一“肥差”给了他,并在车库内装修了卫生间、管理室,里面床铺、桌椅、电视机等一应俱全。“现在还多了一个安身之处,不必那么多人挤在一起了。”难怪老谭乐不可支。
去年以来,为了应对严峻形势,扎实做好就业工作,切实解决群众的就业困难,兰翔社区在就业援助的前沿发挥了安置就业、稳定一方的积极作用,让困难就业群体不出社区就能得到最快、最贴近的援助帮扶。对困难的少数民族居民,社区更是优先安排就业,像谭赞辉这样的例子就不占少数。
33岁的满族人赵莹下岗多年,那时她一人带着女儿,生活很不容易。社区鼓励她自主创业,并为其申请到了两万元小额无息贷款,在河海二村对面租了门面,帮助其开起了佳妮美容院。在赵莹的精心打理下,美容院生意不错,后来还开了家服装店。
48岁的满族人伊敏原是兰翔厂的钳工,下岗后,社区介绍她到路桥卖饰品。“老板对我很信任,负责专看一个摊位,从早上9点到下午5点,活不累。”伊敏对目前的工作挺满意。
46岁的满族人张淑环下岗后,社区给她找了份幼儿园保洁员的工作,可家中81岁的公公痴呆,得经常有人看护,时间不凑巧,没几天就做不下去了,张淑环很无奈。今年2月,社区安排她参加家政服务培训,把她介绍到蓝色港湾和旺角花园两户家庭去做钟点工,又帮着她与用户沟通,尽量迁就她的时间。如今,她每周上门服务5次,每次2小时,既有了收入又不影响照料公公。
兰翔社区主要是兰翔厂的职工家属区,所辖居民都是兰翔厂退休或在职的职工及其家属,约有1万多人,其中下岗失业、低保、残疾等特困人员特别多。经历过几次搬迁后,兰翔厂的职工来自五湖四海,其中不乏一些少数民族。目前生活在兰翔社区的少数民族有8个,166户383人,其中满族近300人,其余还有土家族、壮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锡伯族、畲族。在社区电脑资料库中,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下岗失业人员的资料一目了然,贫困少数民族人员另外作了备注,由社区配备专职人员进行管理,经常对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家政服务、电脑等岗位培训。兰翔社区主任薛凤英说:“我们每年都要开展几次岗位进社区活动,保证‘4050’人员尤其是少数民族困难户,不挑不拣,三天就能上岗。”
(新民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