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5月15日
溧阳是少数民族散居地区,有24个少数民族,截至2006年,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的少数民族家庭133户,2000元至5000元的513户,2000元以下的16户。由于少数民族家庭普遍底子较差,致富能力较弱,一些家庭脱贫后又返贫。面对不利局面,溧阳市通过政策、技术、就业、生产等开发性扶贫方式,加快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奔小康进程。
一是提供智力支持。主要采取“定项型”、“专业型”、“对口型”和“三产服务型”等培训形式,举办了大棚蔬菜、计算机等培训项目,着力提高少数民族农民的就业、致富和对接市场的能力。对已经就业的少数民族群众加强职后培训,帮助他们提高技能,稳定就业岗位。目前,在企业工作的少数民族家庭成员达到了405人。在竹箦镇,农业技术人员为了方便少数民族家庭,直接走到田间地头与他们现场交流技术,为他们脱贫致富创造条件。
二是动员社会力量。将农村少数民族群众致富作为实现总体小康目标的重要内容,动员和组织各方面力量,在就业、项目、技术、信息等方面对少数民族群众进行扶持。把少数民族的脱贫致富与特色帮扶活动紧密结合,市妇联选出百名创业带头人,在茅山老区开展牵手结对帮扶百名贫困妇女的活动;共青团百家青年文明号开展结对百户贫困户活动中,优先结对了30个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已资助现金1.4万元、物品2570元; 市民宗部门联络14个宗教活动场所和3个宗教团体与20户少数民族家庭结成致富帮扶对子,到位资金已达1万元。
三是开展项目致富。后周少数民族养羊生产示范基地最早提出与少数民族家庭共同分享致富项目,自2004年起,部分断奶羔羊由少数民族家庭领养,基地派人员上门指导技术,由公司对适龄成羊回收。竹箦镇兴竹禽业养殖中心带动14户少数民族家庭养殖家禽,免费提供苗禽、技术培训、防病防疫等,并包购包销;上沛镇芳芝林生态园则免费为少数民族家庭提供1万多元的苗木,带动他们栽培桂花树,增加家庭收入。
四是设立扶贫基金。溧阳已设立百万少数民族扶贫资金,用于扶持少数民族增收项目的开发和特殊困难救助。
|